中华医学会 成果评选与推广 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四)-欧洲杯买球网址

2020年中华医学科技奖医学科学技术奖三等奖项目(四)
发布日期:2022-04-02 10:46:11 来源:中华医学信息导报 作者: 浏览次数:

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与优化溶(抗)栓治疗研究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首位致死原因,其中急性冠脉综合征(acs)导致的死亡率居高不下,严重威胁人民生命安全。早期确诊和强化治疗是降低acs死亡的关键,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李春坚教授带领团队开展“急性冠脉综合征早期诊断与优化溶(抗)栓治疗研究”,历经30余年科研攻关,提出了acs早期快速检测与优化溶(抗)栓治疗的理论技术体系,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1.发展和完善了acs早期诊断方法,创建了mirnas“指纹谱”诊断acs的新途径:发现了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联合心肌肌钙蛋白t(ctnt)是诊断早期心肌梗死的最优组合,使<3 h早期诊断敏感性提高22%;通过全基因组测序,发现acs患者中差异表达的六个mirnas,提出采用mirnas“指纹谱”诊断acs的新方法。

2.研发了国家ⅰ类新药重组葡激酶(r-sak),提高了ami溶栓再通率:从溶原性转换研究中分离出能溶原性转换葡激酶(sak)的噬菌体,实现了sak基因克隆和表达,构建了sak高表达工程菌株,通过基因工程获得r-sak,建立了r-sak生产工艺流程;在动物模型中发现了脉压与凝血-纤溶矛盾消长的响应关系,建立了压力检测评价溶栓疗效的方法;发现r-sak溶栓疗效显著优于等剂量尿激酶和重组链激酶;率先在国内将r-sak用于ami患者的溶栓治疗。

3.发现了围手术期阿司匹林抵抗机制,提出了氯吡格雷低反应(clr)及外科围手术期优化抗栓治疗方案:发现接受支架植入术患者clr发生率达22%,提出了不同的短时强化抗栓治疗方案;发现了外科围手术期阿司匹林抵抗现象及机制,提出了优化治疗方案;提出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外科手术前最优停药时间;提出了用新鲜血小板逆转阿司匹林和氯吡格雷血小板抑制作用的欧洲杯买球网址的解决方案。


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学(notes)系列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

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学(notes)系利用人体自然开口和管腔将内镜穿破管壁进入体腔进行内镜下手术的外科学。现阶段,传统notes得到一定发展,但基于notes理念的新notes更具有发展前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的李闻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经自然腔道内镜外科学(notes)系列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取得系列创新成果。

1.notes基础研究解决临床应用关键技术问题:进行国内首次notes操作演示,系统评估了经胃/结肠/阴道入路、单入路/双入路、单/双软式内镜及腹腔镜辅助的腹腔探查、肝脏活检、胆囊切除、阑尾切除、输卵管切除等腹盆腔手术的可行性、有效性和安全性;系统评估了notes入路选择及建立,切口闭合方法和感染控制等关键技术问题。

2.传统notes临床应用研究:首创经直肠软式内镜保胆取石术和胆囊息肉切除术并广泛临床应用;国内率先开展经阴道notes胆囊切除术、经脐notes肠粘连松解术;国际上率先报道经胃notes宫外孕手术和卵巢囊肿剥离术;开展消化内镜联合单孔腹腔镜切除消化道肿瘤。

3.新notes临床应用研究:提出内镜下逆行阑尾炎治疗术概念并得到广泛应用;在经口内镜下括约肌切开术(poem)基础上,首创liupoem治疗贲门失弛缓症;首创固有肌层剥离术和经隧道固有肌层剥离术,联合基于notes理念衍生出的经黏膜下隧道肿瘤内镜切除术和内镜下全层切除术等,广泛用于治疗起源固有肌层的消化道黏膜下肿物;首创超声内镜引导下经胃胰腺假性囊肿开窗术,联合内镜下囊肿穿刺支架引流和胰腺脓肿清创术等治疗胰腺局部并发症;广泛开展基于notes理念的内镜下逆行性胆胰管造影和超声内镜介入技术治疗消化系胆胰疾病。


核素分子诊断技术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中的自主创新及应用

核医学显像在心血管疾病及肿瘤诊断、分期、疗效及预后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的王雪梅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核素分子诊断技术在心血管疾病和肿瘤中的自主创新及应用”,通过分子探针研发创新、显像技术创新、显像理论创新和评价方式创新,扩大核素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显著提升了疑难疾病诊断水平。

1.分子探针研发创新:国内首次自主发明心脏神经显像剂11c-n-ch3-dopamine,揭示了缺血恢复状态下心脏交感神经变化规律,为心脏疾病早期诊断及预后评估提供有力证据;自主研发了荧光试剂标记靶向caix的单克隆抗体肿瘤分子影像探针。

2.显像技术创新:打破显像剂99mtc-maa传统应用方式,采用弹丸式注射动态采集,建立了无创性定量测定肺动脉压力方法,该技术可代替有创性肺动脉导管检查,极大降低患者的死亡率。

3.显像理论创新:应用多模态分子探针证实肿瘤葡萄糖代谢竞争机制,深入研究了肿瘤微环境乏氧与新生血管的关系,为肿瘤增殖、转移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与研究方法。

4.评价方式创新:率先应用分子探针进行熊果酸诱导肝癌细胞凋亡和疗效评估研究,从而建立了核素分子诊断技术在活体水平无创地对中蒙药有效成分抗癌机制及抗癌疗效的评价方式。

5.扩大核素分子诊断技术的应用范围:率先在国内把心肌灌注/代谢显像应用于冠心病及受损心肌干细胞移植后心肌修复能力的评价;率先在国内建立核素心肌灌注显像与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相融合的pet/ct一站式诊断冠心病的方法;应用前瞻性心电门控高螺距螺旋采集模式双源ct冠状动脉造影技术,明显提高冠心病诊断准确性,有效降低了患者辐射剂量。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分子诊断规范流程的制定及应用

遗传性痉挛性截瘫(hsp)是罕见的神经系统遗传病,以缓慢进展的双下肢肌张力增高和肌无力为主要特征。其临床表型复杂、致残致愚率高。目前已确定至少86个hsp疾病基因位点,77个被克隆,hsp与遗传性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脑白质营养不良等均存在临床及遗传重叠。探索其发病机制、建立hsp基因诊断及分子分型平台是目前临床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的沈璐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分子诊断规范流程的制定及应用”,取得显著创新成果。

建立了国内最大的hsp家系资料库和外周血dna库,建立了中国汉族人群hsp基因诊断平台并率先制定其基因诊断流程,系统总结了中国hsp各亚型的临床特点。自1996年迄今为止已收集来自全国12个省区市的200余个hsp家系500余例hsp患者临床资料及dna样本;率先在国内采用mlpa结合pcr测序技术进行hsp家系规模化的基因筛查,明确了中国汉族人群常染色体显性hsp、常染色体隐性hsp及散发hsp各基因型突变频率及临床特点;率先提出规范化的hsp分子诊断流程并在全国推广,优化了hsp患者的基因检测程序,提高了突变检测率,节约了检测成本,得到国内同行的高度认可。

自主设计研发了国内首张hsp基因诊断芯片——“高通量hsp基因诊断golden gate微珠芯片”,获国家发明专利;利用“毛细管电泳结合靶向测序技术”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疾病进行基因诊断和分子分型并在全国广泛推广应用。2011年,项目组选取14个hsp疾病基因上的96个常见突变位点设计首张hsp基因诊断快速筛查芯片并在临床应用;2014年采用“毛细管电泳结合靶向测序技术”对遗传性痉挛性截瘫相关疾病进行基因诊断和分子分型,该技术可同时进行spg1-75等52个hsp亚型及121种可致痉挛性截瘫表型的其他遗传病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肾上腺脑白质营养不良等的致病基因检测。


儿童龋病的病因及防治新技术研究

龋病是儿童最常见的口腔感染性疾病,在儿童慢性病中发病率高居首位,严重影响儿童口腔及全身健康。儿童龋病具有患病率高、发病时间早、发展速度快、自觉症状不明显、龋损范围广等特点,缺乏早期管理和规范治疗可导致疾病的纵深发展,引起儿童牙髓根尖周病、颌骨骨髓炎,甚至全身系统性感染性疾病。四川大学的邹静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儿童龋病的病因及防治新技术研究”,以实现儿童龋病早期管理、规范化防治为目标,在发病机制、早期防治新技术、健康管理策略等方面取得了创新性成果,成功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儿童龋病防治技术体系并推广应用。

1.率先从儿童口腔微生态、乳牙发育等方面系统研究了儿童龋病发病机制:完善了儿童龋病发生的微生态学理论体系,发现了与儿童龋病致病密切相关的口腔核心微生物及其微生态平衡关系;研究了乳牙发育过程中的分子生物学事件及机制,对牙体组织发育障碍的病因进行了探讨;进行了儿童全身状态与龋病发生的关联性分析,提出了儿童龋病与儿童全身健康的相关性。

2.建立了儿童龋病预防“关口前移”及早期干预的微创治疗新技术体系:成功构建儿童龋病早期干预技术体系,包括儿童龋病早期预测技术、儿童早期龋病唾液检测技术、儿童龋病的早期预防技术、儿童龋病的微创治疗技术、第一恒磨牙的异位萌出矫治新技术、乳牙列及混合牙列儿童的错畸形早期管理技术等,通过项目实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与经济效益。

3.创建了儿童龋病的全过程、全生命周期早期管理体系:集成儿童口腔疾病防治技术体系,大力进行儿童龋病管理技术体系的社会普及与推广工作;倡导了孕期口腔健康管理、个性化口腔健康档案建立、定期龋风险评估、核心微生物检测、咬合发育管理、牙槽骨塑形新技术、全身麻醉/镇静下的儿童牙病综合治疗技术等。


鼻部过敏及相关慢性炎症的机制研究和规范化诊疗的临床应用推广

过敏性鼻炎/变应性鼻炎(ar)、慢性鼻-鼻窦炎(合并或不合并鼻息肉)等均为鼻部慢性炎性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ar也是慢性鼻窦炎尤其是难治性鼻窦炎的重要致病因素之一。山东大学第二医院的史丽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鼻部过敏及相关慢性炎症的机制研究和规范化诊疗的临床应用推广”,以ar致病变应原谱分布、基因病因学及诊疗新技术等领域为研究核心,成功构建了人鼻黏膜上皮干细胞(hnescs)的体外培养模型,围绕鼻部慢性炎症的发生发展及其对药物治疗的反应进行了系统研究,探索和推广ar更加有效安全的诊疗新技术,在阐明鼻部慢性炎性疾病发病机制的基础上向临床转化,制定更有效的针对性精准治疗策略,极大地提高了鼻部慢性炎性疾病的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水平。

完成大样本中国人群ar患者基因检测及变应原筛查,首次发现功能性脑源性神经因子单核苷酸多态性增加国人中重度ar的患病风险;分析了山东省变应原分布特点,绘制出山东地区ar致病变应原谱;在山东省创新开展变应原舌下及皮下免疫治疗并证实其安全性及有效性;创建由十余家医院组成的山东省ar诊疗协作网络,在全省推广ar诊治新技术。

成功分离并培养正常鼻腔黏膜与鼻部慢性炎性黏膜的上皮干细胞,构建hnescs体外增殖与分化模型;发现鼻黏膜上皮干细胞的内在表型与上皮重塑的相关性,egf表达降低而egfr、erbb4的表达显著上调;treg细胞相关调控基因foxp3等表达上调,treg细胞浸润数量增多;炎性增生上皮中纤毛结构和功能异常,cp110、foxj1及tap73的表达上调;鼻喷糖皮质激素治疗后鼻部炎性增生的上皮结构得以改善,p63、egf、egfr和erbb4表达趋于正常,组织中嗜酸性粒细胞的表达下降。研究结果从干细胞、基因及分子水平揭示了鼻部慢性炎症发生发展及其对鼻喷糖皮质激素治疗反应的机制。


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论的提出及矫治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

错畸形是口腔三大疾病之一,而支抗是矫治错畸形时移动牙齿的基石,任何矫治技术都要考虑支抗控制这个关键问题。设计一种安全有效并且能减少对患者配合度依赖的矫治系统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的许天民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生理性支抗控制理论的提出及矫治系统的研发与推广应用”,通过前期研究发现真正影响支抗效果的不是两种关闭拔牙间隙的方法,而是与患者生理特点相关的因素,进而开展探索生理性因素与磨牙支抗丢失量之间关系的系列研究,并发明多项专利,实现了理论研究到临床应用的创新转化。

1.理论研究创新:项目组通过研究发现拔牙矫治过程中磨牙支抗丢失由两个部分组成,一部分源自机械力,另一部分源自生理力,因此提出了生理性支抗丢失的概念;生理性支抗丢失量与下颌矢状方向生长量及下颌逆时针旋转量成正比,并具有随生长节律变化的特点;生理性支抗丢失的形式是上后牙逐渐向近中倾斜,而不是整体前移;上尖牙和第一双尖牙在建之前趋向于向远中倾斜,建以后转为向近中倾斜;舌吞咽高度具有较大的个体差异。

2.临床转化创新:交叉颊面管,能够在矫治的最初阶段就能为支抗磨牙提供后倾力,防止生理性支抗丢失;多水平低摩擦托槽,可以减小生理性牙齿移动的阻力;舌力介导器,利用舌肌生理性力量。与上述三个发明配套发明了一些实用新型专利,形成能充分发挥上述硬件功能的生理性支抗矫治技术、临床各类错矫治方法、生理性支抗控制的诊断技术等一整套完整的具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理性支抗控制欧洲杯买球网址的解决方案和矫治体系。


几种免疫相关皮肤病基础技术攻关与应用

皮肤病病因复杂,病种多,发病率高,目前免疫相关皮肤病在高通量诊治新技术研究中仍存在数项技术障碍。针对上述关键问题,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齐瑞群教授带领项目组开展“几种免疫相关皮肤病基础技术攻关与应用”,解决关键共性技术瓶颈,并从表观遗传学、免疫细胞等方向探究分子细胞发病机制,努力研发临床诊治技术、组建特色疾病生物样本库及数据库,推进罕见疑难病例的研究及诊疗,并积极推动技术转化与应用,产生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1.首次发现血清mirna研究相关不稳定内参照基因,提出欧洲杯买球网址的解决方案,并应用相关技术发现mirna等潜在疾病诊断标识物。

2.创新设计皮肤微生态研究属别微生物种类、丰度对比参照分子,成功应用专利光学干预装置诱导人体抗微生物免疫:解决皮肤微生态高通量检测在不同属别微生物种类、丰度比较研究中的技术瓶颈,创新设计专利参照分子并应用;创新设计了皮肤型hpv等温快速分型检测体系;开展不同波普光学物理微创治疗研究,首次应用单色激光及混合红外光等治疗罕见皮肤病,发现光热促进apobec3a和3g高表达,从而编辑病毒疣内hpv早期基因;创新设计新型红外光热干预专利设备,成功治愈人乳头瘤病毒感染性病毒疣及肉芽肿性疾病。

3.首创低温组织样本包埋存储专利技术体系,构建大规模皮肤疾病样本库、数据库并开展疑难病例诊治研究:国际首创低温组织样本包埋与存储专利技术整体欧洲杯买球网址的解决方案,实现以皮肤组织为代表的大规模生物样本的快速、批量、规范化、自动化存储;在此基础上构建大规模皮肤疾病样本库,尤其是罕见皮肤病临床研究队列和生物样本库;建立特色疾病数据库、自诊及随访管理库。(摘自《中华医学信息导报》2022年第37卷第6期)



网站地图